这两年,sands金沙游戏官网 者企业家做个人 IP 的话题一直很热,从前年开始,我就在朋友圈、订阅号、短视频平台等地方,简单呼吁过企业家们不要执着于做网红,做个人 IP。但这件事并没有展开详细谈过,今天我想试着展开聊一聊,大家觉得说的不对可以在评论区批评,如果觉得说的有道理,希望能带给你一点启发和助力。
一、一个网红创业者的故事
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创业故事,让我非常感慨。
2016 年,美国一位叫做特雷弗 · 米尔顿的创业者火了,他是一个氢燃料汽车品牌的创始人,出生于一个美国普通家庭,高中辍学,他创立的品牌叫尼古拉,这个名字源自于发明家尼古拉 · 特斯拉,之所以取尼古拉这个名字,就是想与特斯拉对标。从这个名字开始,一切就仿佛充满了表演和野心的味道。
米尔顿格外擅长站在镁光灯下,他召开了备受瞩目的发布会,发布了氢燃料电池卡车,甚至放话要超越马斯克。他还说:" 我要让世界记住我的名字 "。无论是资本还是公众,迅速被这样的表现吸引住了眼球。2020 年,成为资本宠儿和网红的米尔顿很快将尼古拉借壳上市,市值一度超过了福特汽车,市场狂欢中,米尔顿个人身价也超过 80 亿美元。
谁知,上市即巅峰,也是崩塌的起点。上市后品牌被放大了关注,人们发现大量的虚假宣传和欺诈原来早就存在,2023 年米尔顿被判虚假宣传、欺诈消费者等三项欺诈罪成立,很多人嘲弄似的将米尔顿称为:北美贾跃亭。2025 年 2 月,尼古拉的股价跌至 0.667 美元,濒临破产。
在这个故事里,我感慨的是为了创业博流量,一个人在塑造 IP 的尺度上可以迷失至此。当巨大流量的背后,是能力和运气再也支撑不住的破败现实,当营销越界成为了欺诈,一个创业者是否还有机会再来一次?
这当然是个特殊的故事,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创业者身上。但这个故事让我陷入了对网红 IP 的深度思索,也觉得它会给我们的企业家带来有价值的启发。
可能是因为流量焦虑,我们也有大量创业者在打造个人 IP 的路上狂奔,甚至很多老板们担心错过这列 " 流量快车 ",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成为一个 " 网红老板 ",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创始人的理想。
别着急,我们一起掰开揉碎,看看这件事的本质,有可能是什么。
二、IP 不是品牌 ,IP 已经成为营销耗材
什么是个人品牌?什么是个人 IP,先掰扯一下这俩概念吧。
在我看来,个人品牌是基于一个人长期的持续的作品、产品、事业或事迹,人们形成的对这个人的正向内容体验。这种正向体验有可能是信任、尊重、认可等。长期、持续、交付如一,是这事的关键,是持续知行合一的结果,不以追求短期内的效益为目的,是积累,不是消耗。
而个人 IP,本来也是要持续生成的一个符号,但是在今天的社媒运营环境下,成为了短期内就可以通过刻意运营和包装,而建立起的一个流量高地,它可以短期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,是借助人而实现的一种营销效果,人成为营销的一种载体,人也会被称为 " 网红 "。随着对互联网线上情绪的把握和操纵,IP 本身也会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,营销一旦式微或与公众的关系出现破绽,IP 就可能会成为一种营销的耗材,用后即弃。
想要让个人品牌和个人 IP 在一个人身上共存,需要相当强的品牌安全管理能力和运气。一般来说,一个已经具有个人品牌的人可以短期内偶尔担任个人 IP,但仅仅是一个个人 IP,转化不成个人品牌。不管是任正非还是乔布斯,他们都不是今天意义上所说的个人 IP,而是个人品牌,在公司做大了之后,他们会因为公司营销的诉求,偶尔出来担任营销的职责,但总体来说,他们并没有刻意进行 IP 化运营。
创业者要做的是什么?我的观点一直是:创业者必须要做个人品牌,但不应该也没必要做个人 IP。
在追捧营销的大环境下,企业家个人 IP 已经沦为一种营销耗材,是一种 " 流量快消品 "。在短期内,成为被流量追捧的符号,但它不具备持久的信誉,它和其他营销物料一样,结局都是用后即抛。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流量甚至销量,但是长远来看,拿企业家的个人声誉来做营销耗材,成本太高,风险太大。
而企业家的个人品牌,需要一点一滴长期建设,它附着在美好的产品体验、可靠的企业形象,以及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整体感受等因素上,借助各种呈现方式综合形成,企业家的个人品牌,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,不应该让企业家站在舞台中间,成为营销物料、商业耗材。用企业家的信誉去承担一个营销物料的任务,喂养永远填不饱的流量黑洞,饮鸩止渴。
三、创业者做个人 IP,时间成本太不划算
曾经有一个创业者朋友问我怎么能快速成为网红创始人,我问了他一个问题,我说:你有多少时间,打算投入在这件事上?
他说:我可以在工作之余,请团队帮我简单做一做。
我问他:为什么你觉得你的团队简单做一做,就可以超过那些全职的自媒体博主和 MCN 公司?
他说:那我可以适当多投入一些时间。
我说:适当是什么意思?你打算牺牲掉原本投入到哪里的时间?
其实我想说的是:企业家的精力和时间是公司的宝贵资产,他要把这些珍贵的资产,用在战略决策、产品打造、管理团队等更重要的事情上,而不是花费巨大的成本做个人 IP,与很多专业做自媒体做网红 IP 的团队正面硬刚,消耗大量人、财、物去做一些企业家本来也许并不擅长的事情,仅从时间和精力成本来说,很不划算。
而且创业者个人 IP 的内容策划及制作,难度不小。个人 IP 定位,势必会在真实和不真实之间纠结摇摆,同时,特别考验创业者真实性和公众表演之间的平衡,经受人性和社会期待之间的制约。在这样的来回摇摆、左右为难当中,如果按照创建 IP 的节奏去大量曝光、频繁亮相,企业家很难保证不出错。
快速从 0 到 1 启动一个企业家个人 IP,意味着企业家需要大量的曝光,需要运营、话题和事件的加持,这意味着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和企业家的时间精力心力,还需要不可避免一些娱乐化、曝光和炒作。这样的操作,反而会对企业家已有个人影响力、个人品牌、甚至企业品牌,有过度曝光和过度透支的风险。
有人说,创始人做个人品牌,尤其是早期项目的创始人做个人 IP,实属不得已而为之。没有资源没有人没有钱的时候,有流量也是好的,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 " 逃避 " 思维,以为有了流量就万事大吉,你去观察这样的创业者,往往真的有了些流量之后,也并没有腾出时间去做企业的其他建设,反而最终走向了自媒体人的归宿。也许,从一开始,他最想走的,就是自媒体人的道路。
创业者的最大贡献,在于经营好企业,树立一个响当当的企业品牌。企业为先,自己在后,我将无我的去做事,让自己出现在企业最需要自己的地方。有人可能觉得企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流量,就是销路,就是融资,这些都可以靠 " 出名 " 去解决,其实,也许这样的想法,正是对作为企业家其他职责的一种逃避。
创业者真的一点都不能把时间花在对外发言上吗?当然不是。
企业需要资源最高效率的分配,企业需要企业家站出来的时候,他就要站出来,可以是专业领域的发言人,是面对危机的突围者,是引领行业走向的专家和领袖。但不能随大流、追趋势,以个人 IP 的方式站出来。当企业早期需要一个创业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打磨产品、创建组织、思考战略的时候,他真的没有多少时间站在台前,他需要在幕后宵衣旰食,为企业而战,融于品牌。
四、激发全员为企业而营销,也许是更好的办法
但是,如今已是流量时代,总不能关起门来默不作声,与时代洪流背道而驰吧?
当然不要。
其实在创业者本人做个人 IP 之外,还有一条更为稳妥更为接近本质的道路,那就是承担创业者真正的使命,去激发企业全员的力量,激发全员的善意和战斗力,让企业成为新时代下营销驱动的有力组织。
从管理者开始,再到员工,每个人都有表达内容,传递信息的欲望和能力,大家对这个公司是否信任,就决定了顾客对这个公司是否信任,这份信任传递出去的话,也许更有说服力。
有一次我在一个群里看到有人在分享一个品牌的团队(好像是 " 秋田满满 "),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采用直播的方式随时借助互联网分享内容,他们在外面的展会上,每个人都席地而坐,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架架直播的手机。这样的 " 集束弹 " 一样的营销方式,也许才是未来最有力量的方式。(请注意,不是只是形式上的强迫大家分享,而是真正引导组织里有内容能力的人拥有创建内容的习惯)
毕竟,品牌的本质,是把企业更多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。这个传递人,可以是 " 企业 " 本身,而企业,是由每一个人构成的组织。
如果一个创业者,真正明确了企业的方向和战略,真正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善意,真正带领了大家明白营销的价值,真正帮助大家掌握了营销的手段,全员将这件事当作日常,大家养成的是:整个组织信息时常在线的习惯,而不是任由创业者的个人 IP 在前方孤独的风中飘扬,这样的营销,才是持久的、有组织的、可持续的。
五、结语
对创业做 IP 这事,我以前并没有格外强烈的感觉表示支持或者反对。但是近期越来越觉得应该聊一聊这件事,我越来越感觉到,如今的 IP 和我们谈论的个人品牌,之间的分界线正在越来越清晰,这种本质上的分野应该和大家一起分辨清楚。对做个人 IP 这件事的投入和代价应该有个更清醒的认知。
要想真正的跑出信誉,跑出基业长青,靠的不是满足个人英雄主义的演出,也不是短期流量制造出来的热闹和声浪。今天,企业品牌陷入商业平台带来的流量陷阱,对于创业者们来说,也许反而应该保持清醒,退后一步来看问题。
用一生信誉换短期流量,也许是商业世界最昂贵的陷阱。
来源:李倩说品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