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国内 AI 眼镜赛道迎来了一位重磅玩家——小米 AI 眼镜。
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,随着雷军登台介绍,小米 AI 智能眼镜正式亮相。
这款起售价 1999 元的 AI 眼镜采用双芯架构,整机仅重 40 克,采用 1200 万像素摄像头实现 AI 视觉交互。首销破三万台,直到今天各大平台仍 " 一镜难求 "。小米集团的股价也一度冲上近三个月的最高点。
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金矿,但人一定会需要水喝。小米 AI 眼镜卖爆了,不少沾上 AI 眼镜概念的供应链企业股价也水涨船高。
但立讯精密却是一个例外。
早在今年 5 月,立讯精密 ( 002475.SZ ) 就被同花顺新增为 "AI 眼镜 " 概念股。但截止到 7 月 9 日收盘,股价维持在 35 元 / 股左右徘徊,即便在此期间还传出了赴港上市等多层利好消息。
对于 " 卖水人 " 立讯精密而言,一面是苹果订单萎缩的寒意,一面是 AI 眼镜爆发的热浪,它能否在冰火之间寻找新支点,这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摆脱对苹果的深度依赖,从此走向一条康庄大道。
1、果链囚徒,苹果阴影下的自救赛跑
"AI 眼镜是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,也是随身 AI 的入口。" 在发布会上,雷军只拿出了 7 分钟时间来介绍小米 AI 眼镜。
有人说,小米 AI 眼镜给人的感觉虽然像是为发布小米 YU7 准备的一道前菜,但从雷军将其捧到 " 随身 AI 入口 " 的战略高度上看,AI 眼镜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最新机构数据表明,2025 年全球 AI 眼镜销量预计将飙升至 550 万台,与上一年相比,同比增长率高达 135%。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行业先前的预期,凸显出 AI 眼镜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。
另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数据,2025 年中国市场 AI 眼镜出货量将突破 275 万台,同比增长高达 107%,跃居全球第一。
某种意义上,小米扣动了 " 百镜大战 " 的扳机,凭借雷军的品牌宣传力,正让整个 AI 眼镜行业从幕后来到了台前。
而 AI 眼镜市场的爆发也为立讯精密提供了转型的契机。
众所周知,立讯精密患上了严重的 " 苹果依赖症 "。
2023 年初,一条来自苹果的砍单消息让立讯精密股价一日蒸发 9.99%。
这已不是果链企业第一次经历如此惊魂时刻——同为果链三巨头之一的歌尔股份被砍单后季度净利润暴跌 88.22%,欧菲光被踢出果链后三年巨亏超 90 亿。
2022 年财报显示,这家公司对苹果的销售额高达 1140.56 亿元,占总营收的 74.09%。消费电子业务更是占据整体营收的 85% 以上。
这种依赖如同甜蜜的毒药:既带来近六年营收年均超 50% 的增长奇迹,又埋下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。
更关键的是,近年来苹果业务萎靡的阴影正将这一问题不断放大。
为此,在此之前立讯精密就积极展开自救—— 2011 年成立汽车事业部,切入汽车产业链。目标很明确:从 " 苹果代工厂 " 变成 " 特斯拉、比亚迪的供应商 "。
不过效果并不明显。
2024 年,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实现销售额 137.6 亿元,同比增长 48.7%,营收首次迈过百亿门槛。但其仅在整体营收中占比 5% 左右。
就目前而言,汽车 Tier 1 没那么好做,在汽车零部件巨头们都转型不易的情况下,立讯精密汽车业务的搭建乃至爆发需要时间和契机。
从这个角度上来看,AI 眼镜的巨大市场潜力,无疑成为了立讯精密摆脱苹果依赖的 " 诺亚方舟 "。
2、欲复制果链神话的筹码与底牌
对于立讯精密来说,AI 眼镜市场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。
2018 年图灵奖得主杨立昆近日在出席一次活动时谈到 AI 眼镜," 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佩戴着内置智能 AI 助手的智能设备,它将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帮助,就如同每个人拥有一支‘虚拟幕僚团队’。"
作为 AI 终端落地的最佳方向之一,目前 AI 眼镜已拥有融合语音、图像识别、翻译、拍摄等多模态能力,用户在使用 AI 眼镜时,可以第一视角进行人机交互,使用智能问答、实时翻译等功能。
正如中金研报所言,AI 眼镜有望成为继手机之后的 " 下一个移动终端 ",而我们,正站在这场变革的前夜。
对于立讯精密这样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来说,一旦 AI 眼镜市场爆发,其有望复制在果链上的成功。
而实际上,立讯精密早早将目光投向 AI 眼镜市场,希望能够在这个新兴领域拔得头筹。事实上成果颇丰。
早在 2021 年,立讯精密便通过旗下子公司立讯精密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(南京)有限公司,开始积累 AR/网上澳门金沙网站 相关技术专利,为后续智能眼镜研发奠定基础。
2024 年,立讯精密推出了业界首款 PVG 光波导 AR 眼镜 " 云雀 "。该眼镜采用偏振体全息光波导技术,光效提升至 200%,前向漏光降低 80%,仅重 45 克,还集成了音乐播放、实时翻译、智能提词、精准导航等功能。
2025 年 5 月,在全球开发者大会 Google I/O 上,Google 宣布与中国 AR 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公司 XREAL 深度战略合作,联合发布新一代 AR 眼镜—— Project Aura。在生产供应链方面,立讯精密也深度参与赋能。
而作为苹果 Vision Pro 的代工方,立讯精密在高端头显制造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。这些能力正被转移到 AI 眼镜赛道:
在无锡,立讯与 XREAL 共建的全球首条全自动化光学产线,将核心光学显示模块生产效率提升到全新高度,大幅降低了成本;在昆山,立铠精密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专注于虚拟现实设备制造,完善智能眼镜的产业链布局。
实际上,立讯精密的制造版图正在重构。从声学产品到 AR/VR 设备,从智能家居到汽车电子,其年报中 " 声、光、电、热、磁、射频 " 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布局,已远远超出传统消费电子代工的范畴。
这些能力已然成为了立讯抢占 AI 眼镜市场的核心筹码。
3、红海困局,解药为何难成真解药
回顾过去一年的 AI 眼镜赛道,互联网大厂、AR 眼镜厂商、sands金沙游戏官网 公司三方纷纷入局。
AI 眼镜的品类已经分化成三类:第一类是无摄像头、无显示,只支持语音交互的 AI 眼镜。第二类就是以 Rayban-Meta 为代表的,集成摄像头但没有显示的 AI 眼镜。第三类产品是基于 AR 显示技术的 AI 眼镜。
但从成本与产品体验之间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话,或许只有 RayBan — Meta 形态的眼镜,才能算是当下的最优解。
事实也证明了,后续的 RayBan-Meta 大获成功。国内其他 AI 眼镜厂商也摸着 Meta" 过河 ",小米 AI 眼镜就是其一。
除此以外,闪极选择与眼镜品牌 LOHO 合作," 小度 AI 眼镜 " 和 Rokid Glasses 都绑定了时尚眼镜品牌 BOLON(暴龙),雷鸟则与博士眼镜联合研发雷鸟 V3 AI 拍摄眼镜。
但细究产品本质,这些发布或待发布的 AI 眼镜,功能集中在拍摄和音频领域,功能雷同,也暴露出行业在应用场景探索上的集体困境。
随着小米开始入局,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。2025 年 CES 展上,全球近 60 家中国企业和 80 多家海外企业展出近 50 种 AI 眼镜产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场混战中,生态壁垒成为立讯难以逾越的护城河。
比如说,小米 AI 眼镜深度整合 MIUI+ 小爱同学生态,华为产品无缝对接地图、搜索等自有应用,Rokid 则接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。
这些生态优势是立讯作为制造企业无法复制的。
更重要的是,立讯精密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也面临尴尬。
它虽然能为星纪魅族代工 AR 眼镜,为谷歌 Project Aura 供应零部件,但始终未能建立自主品牌。
这意味着,当行业尚未诞生 " 下一个苹果 " 时,立讯尚可扮演 " 卖水人 " 角色获利;一旦某个巨头确立领导地位,立讯很可能重蹈果链覆辙,陷入新的 "XX 之链 " 困境。
更深远的问题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。
国泰君安研报指出,智能眼镜发展将经历三阶段跃迁:从 2023 到 2025 年是 AI 大模型简化产品设计,主要改变人机交互模式;从 2026 到 2030 年,实现虚实融合交互;2030 年后,将真正成为空间计算平台。
在形态基本确定,技术路线尚未明确的阶段,立讯的大规模制造优势难以充分发挥。立讯需要赌对技术方向,才可能赢得未来。
一位行业人士表示," 立讯精密可以用最精密的仪器检测着每一片光学模组的折射率,却难以测算自己在 AI 眼镜浪潮中的未来坐标。"
当雷鸟、Rokid 等品牌在 " 百镜大战 " 中厮杀时,立讯精密它暂时避开了苹果的单一依赖,却发现自己正为数十个潜在的新霸主同时供货——每个都可能成为明天的苹果,每个又都可能随时离去。
来源:金沙手机网投app 无忌